漫步琅琊寻古韵,《非遗里的中国》探味齐鲁
在琅琊古城的前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非遗里的中国》拉开了序幕,开启了一段非遗创新与传承之旅。
在这座齐风鲁韵钟灵毓秀的城市里,34个山东非遗项目逐一亮相,展现齐鲁大地多样风采和非遗的无限魅力。
空中翻腾的大风车和1080度挂脚,是聊城杂技绝技绸吊的看家本领,彰显着山东非遗的精湛技艺。
2000多年前的风筝,最初并非玩具,而是肩负着神秘的军事用途。如今,潍坊风筝已成为山东的一张文化名片。
随着年味的临近,《非遗里的中国》版花饽饽已经做好,它藏着哪些非遗元素,蕴含怎样的和美之意呢?
在《非遗里的中国》中,主持人龙洋携手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演员惠英红,漫步特色非遗街区,互动学习非遗技艺,品地道鲁味美食,以非遗视角遍览齐鲁之地。
节目中,“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轮番上演,其中,海阳大秧歌表演粗犷奔放、热烈欢快又质朴坦率,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嘉宾与传承人一起互动体验,学习乐大夫、锢漏匠与王大娘等不同角色的经典动作,深切感受到其技艺中蕴含的厚重文化,也感受到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山东非遗不仅体现在精湛的技艺上,更融入在舌尖上的美味中。小小的沂蒙煎饼,搭配“葱比人高”的章丘大葱,美味尽在不言中。
孔府菜烹饪技艺在丰富中国饮食文化和儒家文化内涵的同时,尽显好客山东与孔府的待客之道。
沂蒙山小调、鲁南五大调,以及柳子戏、龙舞、螳螂拳、杂技等多项技艺和民俗体验,尽显齐鲁大地多样风采,更展现了非遗的魅力所在。
《非遗里的中国》已成为非遗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和典型样本。“山东篇”中,“非遗+文旅”有了更多样和深度的呈现和延展。
基于山东深厚的文化根基和非遗杂技项目,琅琊古城创作的精品杂技剧让剧和技相辅相成。借力潍坊风筝这一文化符号,当地创新发展“文旅+风筝历史名人”“文旅+风筝民俗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赋能文旅深度融合。
随着时代发展,非遗传承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文旅的内生动力。如柳条、琅琊草变身“致富草”,在巧手匠心下逐渐织就致富路,助力乡村振兴。
德州扒鸡、黄河古道鲜鱼汤、临沂炒鸡等,不仅展现了精湛的鲁菜烹饪技艺,也隐藏着人间烟火的流量密码。
伴随春节的申遗成功,我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用全新的方式打开非遗,打造国家级文化新IP,《非遗里的中国》已成为世界感受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22/354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