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中国天眼”,宛如擎天之眸,将人类的“视界”延伸到百亿光年之外。自2016年9月正式落成启用以来,这座举世瞩目的射电望远镜,在拓展观天疆界、巡天探宇、洞察寰宇奥秘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谱写了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新篇章。
不断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
“中国天眼”的开创性设计使其拥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投入运行短短几年间,它已发现的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外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这些脉冲星为人类探索浩瀚宇宙提供了“导航”,有助于了解它们的形成和演变。
不仅如此,“中国天眼”还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脉搏”,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探测并构建世界最大中性氢星系样本,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观测数据支持。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天文学家劳拉·斯皮特勒预测,“中国天眼”将为人类研究超大质量黑洞碰撞等天文学前沿研究积累海量数据。
凝结中国智慧和中国创造
从选址、建设到调试、运营,“中国天眼”的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创造。不同于世界上已有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视网膜”——球形反射面,是一张由6670根钢索编制的索网,其结构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工作方式最特殊的。为了对抗疲劳性能,科研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索疲劳试验,最终攻克超高强度、抗反复拉伸的钢索难题,首创主动变形反射面,使望远镜覆盖40度天顶角,成功支撑起“视网膜”。
在调试方面,“中国天眼”也创造性地研发了反射面的安全实时评估系统和开环控制系统,实现了反射面的数字孪生,使望远镜能够全天候运行工作。此外,自主研发出高性能国产低噪声放大器,实现了核心部件国产化。
为国际科学界提供重要平台
“中国天眼”的建成不仅为中国带来了突破性的科学发现,也为国际科学界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自2021年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以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团队纷纷申请使用这一开创性的仪器。截至目前,已有来自15个国家的研究团队通过“中国天眼”开展观测,涉及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中性氢星系巡天、银河系偏振巡天、脉冲星测时、快速射电暴观测等多个领域。
英国天文学家拉夫尔·伊夫赞叹道,“中国天眼”向全球科学界开放,意味着天文学家可以开展以前由于望远镜灵敏度不足而无法进行的研究。
极目星空,巡天不止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中国天眼”团队将继续秉承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拓展观天疆界,为人类极目宇宙做出更大贡献。未来,随着运维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和巡天效率的提高,“中国天眼”将积累更多观测数据,取得更多重大发现,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浩瀚宇宙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16/318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