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日清冷的北京,现实主义影片《最后的告别》于12月18日举行首映礼,导演张中臣携主演王耀德、李志刚、温如玉等主创团队亮相,与观众共同见证这场迟到的“告别”仪式。
《最后的告别》是一部诉诸情感的现实主义力作,诞生于张中臣漫长的创作生涯,也是他的首部长片处女作。影片以华北平原上某乡村为背景,交织张中臣的童年创伤记忆与成年后的生活体验,通过一个家庭破碎的命运,展现了时代与个体的碰撞,以深沉的叙事风格唤起观众对逝去记忆的共鸣。
影片不仅仅是对一个家庭离散命运的再现,更是一幅关于时代的群像画卷。主要演员皆为真实的村民和聋哑人,他们用质朴且真挚的表演将角色的情感呈现得淋漓尽致。从手语交流到方言对白,每个动作和眼神都在无声中诉说着生活的重压,使观众沉浸在一种真实且无法复制的情感氛围中。
《最后的告别》触及了精神疾病、计划生育政策、家庭伦理等多重社会议题。导演张中臣表示,这部电影是献给故乡和时代的一封情书,希望通过影像的力量去关怀那些被时代边缘化的人群,为他们发出迟到的声音。
在电影行业并不景气的当下,张中臣在首映礼上动情地表示,“我们能挺住!电影能挺住!”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电影艺术的坚定信念。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知名导演郑大圣在映后互动环节中赞赏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和诗意意象,称赞导演张中臣在当下流行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对电影本体性的坚守令人感动和珍视。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知名监制王红卫则将《最后的告别》视为电影本体性危机的应对之作,认为影片可贵之处在于它让人们重新思考电影的本质,探讨观众走进影院观看的意义。
《最后的告别》是一部普通人的家庭史诗,也是一曲乡土中国的挽歌。贯穿全片的的白牛意象,如同沉默的旁观者,见证着一个家庭的崩塌与和解,也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难以切割的联系。对于全片最后一个画面,那头白牛孤独地伫立在水中沙洲上的镜头,导演张中臣解释说,希望用这个镜头让电影延展出来,“这不是一种结束,它仍在向外延展。”
《最后的告别》是一封致敬故乡与时代的时代之书,它用真实的情感和诗意的影像,唤醒我们对逝去记忆的共鸣,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电影的本质,在当下纷繁的文化景观中,坚守艺术的初心和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20/337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