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芝加哥的家庭和阶级变迁一直备受关注,克里斯蒂娜·J·沃利的《无地可依》以娴熟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芝加哥东南部后工业化时代的阴暗面。
沃利通过个人家庭历史的叙述和对当地社区的田野调查,展现了一幅美国梦破灭后的悲凉图景。曾经繁盛的钢铁厂倒闭,失业的工人陷入绝望,工人阶级身份的尊严感不复存在。
更令人担忧的是,环境的改善伴随着沉重代价:工人们失去了工作和健康,而替代工业化的消费社会并未如期而至。沃利提出疑问,工人阶级是否只能在有害工作和健康环境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沃利的著作引发了一场关于环境、阶级和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讨论。芝加哥东南部地区铁锈带城镇的复兴计划也成为焦点,这些计划承诺恢复繁荣,但质疑者担心,受益者仅限于富有的开发商,而当地人将被排除在外。
苔丝·甘缇的小说《兔子窝》以印第安纳州一座锈带小镇为背景,探讨了类似的主题。小说中,城市复兴计划面临来自环保激进分子的阻力,他们认为该计划将损害环境,而收益者只是富有的外来者。
小说的主要人物布兰汀是一个孤儿,她与一名音乐老师的不伦之恋和她救了一只受伤的小山羊并目睹它被杀害的经历,都揭示了她在情感和社会孤立中的迷惘。山羊的死亡象征着人为自然与当地的堕落联系在一起,反映了美国田园梦想的幻灭。
沃利和甘缇的作品都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后工业时代的美国,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阶级身份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他们揭示了美国梦魇的变迁,从对繁荣的渴望到对被抛弃和迷失的恐惧。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07/229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