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中西智慧再思:人文思考的启迪
在人工智能(AI)快速发展的当下,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于2024年12月8日在同济大学举办了“‘AI时代与中西智慧’: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2024年学术年会”。会议以AI时代的智慧发展为中心,汇聚沪上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学者,共话中西智慧在AI时代应有的思考和实践。
开幕致辞:问题与展望
比较研究会会长、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提出,AI时代的智慧应以何为的问题。他指出东西方不同的智慧传统,辩析了以“惊奇”为核心的西方传统和以“忧患”为中心的中国传统。强调当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亟需人类共同体的合作,充分发挥不同智慧传统的共同作用。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吕培明教授感谢与会者的莅临,介绍了同济大学“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三化融合”改革进展,并祝会议圆满成功。
两场主题论坛:中西智慧与AI挑战
会议分为两场主题论坛。第一场论坛由复旦大学才清华副教授主持,聚焦“中西智慧的AI时代整全”。
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教授指出,AI时代的智慧应具备整体性,将量化的整体观照与质性的整体观照相结合。中国哲学的经验思辨和西方哲学的概念思辨,共同体现了质性的整体观照,而AI时代大数据的规模整全性则体现出一种量化的整体观照。
德安博教授对AI技术话语中的傲慢提出质疑,反对将AI技术描述为“因果模型”或具有“看到”私密性关切等观点。他指出AI的功能与“仪式”有相关性,都旨在发现和促进关系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张永超教授探讨了AI对本体论和心灵的影响,提出人工智能引发的新技术危机和心灵塑造问题,呼吁重新思考人类努力的方向。
第二场主题研讨由上海师范大学蔡志栋副教授主持,关注“AI时代哲学的使命与担当”。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施炎平教授强调哲学在AI时代的重要作用,指出思考和探讨AI科技与中西智慧的关系是当代哲学学人无法回避的问题。他提出要思考“AI时代”的内涵实质和当代时代的定性定位,即如何界定“文明时代”与“技术时代”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樊志辉教授分析了AI时代的迷狂和忧思,探讨了人性的原罪、技术进步的二律背反、AI的负面影响和解放潜力。
同济大学哲学系朱义禄教授结合君子文化研究,思考AI时代如何做因应时势的君子,儒家理想人格在数智时代的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郭美华教授以孟子和庄子的比较为中心,探讨了在AI时代哲学思考的意义。她认为,哲学关心的主题依然是如何“切己而在”的问题,在面对新技术力量的压力时,哲学思考恰恰可以敞开自身的未知面向,让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绽放出来。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王骏围绕“心性与理解:路德与阳明的哲学对话”,对中西文化比较提出自己的思考,探讨了诠释学和人工智能在理解之间的差异,以及心性与理解的关系。
深度交流:自由讨论中的启迪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学者踊跃发言,提出真知灼见。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卢盈华教授探讨了AI的伦理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治学院副教授杨杰老师分析了AI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专任副研究员刘紫云等对中西智慧在AI时代的意义进行了多维度思考。
闭幕总结:问题与方向
闭幕式由樊志辉教授主持,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主任谷继明教授总结会议成果。他指出,本次年会深入探讨了AI时代中西智慧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发。
此次年会作为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盛事,为学者们提供了交流思想、碰撞观点、启迪思考的平台。与会者共同探索了AI时代中西智慧再思的路径,为未来的人文思考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21/353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