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悠久的古城郫县,一件稀松平常的市井器物——鸟笼,经过岁月与匠人的雕琢,摇身一变成为备受追捧的艺术收藏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明文,凭借祖传的手艺,将普通的竹子幻化成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他的作品从实用品跃升至收藏界,身价倍增,远销海外,广受赞誉。
鸟笼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工艺繁复精湛。选料讲究,需取韧性上乘的斑竹,经年存放,方可保证竹料的稳定性。每一根竹丝的处理都需细致入微,从火烧碾平到抛光打磨,每一个步骤都考验着工匠的功力和耐心。
工匠们还根据不同需求,在鸟笼的设计上匠心独运。大圈的斜拼法虽耐用,但久而久之易生龟裂;而双接口嵌入工艺则改善了这一缺陷,延长了鸟笼的使用寿命,美观又实惠。
在雕刻技艺的融入下,鸟笼摇身一变,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王明文联合多位师傅制作的一件鸟笼,凭借其繁复精湛的雕工,拍出了18万元的高价。而他的另一件作品,采用双接口嵌入式大圈工艺,配以景德镇手工制作的手绘鸟杯,斩获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并以4万多元的价格售出。
尽管古城鸟笼身价不菲,传承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年轻一代难以忍受手工制作的枯燥与辛苦,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纷纷放弃了这门传统技艺。
古城鸟笼从市井器物到艺术收藏的蜕变,彰显了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价值。然而,传承的危机也敲响了警钟。如何保护和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摆在政府和民间匠人面前的紧迫课题。
面对传承难题,王明文没有气馁。他坚持传承这门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城鸟笼的精髓。他积极参加展览和讲座,向公众展示鸟笼制作过程,传播手工技艺的魅力。
政府也意识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当地文化部门多次组织研讨会和培训班,为古城鸟笼的传承提供支持。他们还通过政策扶持、工艺创新等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年轻一代参与到鸟笼制作中来。
在传承守护和创新发展的努力下,古城鸟笼这朵民间艺术奇葩,必将继续绽放光彩,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瑰宝。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10/249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