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言辞更具可信度:揭开信任之谜

谁的言辞更具可信度:揭开信任之谜

谁的言辞更具可信度?揭开信任之谜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众是轻信和易受骗的。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谨慎。我们在评估信息时,会开启一种开放式警觉机制,对接收到的内容进行评估和检验。

行为线索不足以识别骗子

尽管人们常认为微妙的非言语线索是可靠的欺骗迹象,但研究表明,这些线索在识别谎言方面并不可靠。埃克曼关于微表情的理论已经受到争议,因为他的研究缺乏同行评议和独立评估。

其他研究也显示,无论是说谎还是说真话,人们都会表现出矛盾的情绪,这使得我们很难分辨骗子和说真话的人。此外,进化过程也消除了可靠的行为线索,因为它们会妨碍欺骗者隐藏真实意图。

尽责胜于能力

与其寻找欺骗的证据,不如关注信息发送者的尽责程度,即他们为向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所付出的努力。能力虽然重要,但尽责更是关键。

即使具备能力,如果信息发送者未能考虑我们的需求和喜好,他们的建议也是毫无用处的。强调尽责可以改变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让我们寻找接受信息的理由,而不是拒绝它们的理由。

保守预设

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们的默认预设是保守的,而非轻信的。因此,我们更有可能因为在该信任时不信任而犯错,而不是在不该信任时信任。

造成错误判断的原因是,人们说谎的频率较低。与浪费精力寻找无伤大雅的小谎言相比,假设人们诚实更为合理。

开放式警觉机制

开放式警觉机制是一种认知机制,允许我们接受有价值的资讯,同时抵制危险的信息。它有助于我们评估信息发送者的能力和尽责程度,从而做出明智的决定。

结论

在信息环境中,识别欺骗行为非常困难,因为欺骗依赖于隐藏的意图。与其寻找欺骗的迹象,不如关注信息发送者的尽责程度。通过开启开放式警觉机制,我们可以评估和检验信息,做出符合我们最佳利益的决定。

记住,我们比自己想象的更加谨慎。我们的默认预设是保守的,只有在信息发送者证明自己值得信任时,我们才会选择接受他们的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23/36559.shtml

Like (0)
睿鸿在线睿鸿在线
Previous 2024年12月23日 下午4:20
Next 2024年12月23日 下午4:3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