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育种:日本科学家探索人类在太空繁衍的可能性

太空育种:日本科学家探索人类在太空繁衍的可能性

近年来,全球面临着疫情、创纪录的高温热浪和自然灾害等一系列挑战,这促使一些人开始探索人类在太空生存的可能性,以应对地球潜在的灾难性风险。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旨在探究哺乳动物在太空繁殖的能力。

太空中的生育实验

日本山梨大学先进生物技术中心的教授若山照彦领导的研究团队,将冷冻干燥的小鼠精子送往国际空间站(ISS),以研究太空环境对哺乳动物生殖能力的影响。这些样本将在明年返回地球,若山教授将研究它们是否能够用于培育健康的子代。这项研究是继此前成功将冷冻干燥的小鼠精子在ISS上保存六年并成功培育出健康小鼠幼崽后的又一进步。通过这项研究,他们发现冷冻干燥的精子可以在太空中存活200年,但这对于人类未来的太空殖民来说还远远不够。

目前,若山教授正研发一种新型装置,用于在国际空间站进行啮齿动物的体外受精(IVF)实验。他表示,这项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系统,能够安全地、永久地将地球的遗传资源保存在太空中的某个地方——无论是在月球上还是其他地方——以便即使地球面临灾难性的破坏,生命也能得以延续。

太空生物繁殖研究的历史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将地球生物送入太空,以研究微重力和宇宙辐射对生物过程,包括繁殖的影响。例如,1989年,32枚受精的鸡蛋被送入轨道进行研究;1992年,在奋进号航天飞机上诞生的蝌蚪成为第一批在太空中度过生命最初几天的脊椎动物;2007年,一只名叫“希望”的蟑螂在轨道上孕育并产下了33个后代。

国际空间大学教授维吉尼亚·沃特林表示,科学家们已经观察到,至少在某些物种中,生殖周期的特定阶段可以在太空中发生,虽然并非总是完全成功。例如,日本米鱼和蜗牛已经在太空中完成了完整的繁殖周期。而对哺乳动物进行研究则是下一步,以了解哪些部分能够在太空环境下正常运作。

太空生存的挑战

虽然人类距离成为多行星物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正在取得进展。2026年末,美国宇航局领导的“阿耳忒弥斯”计划将把宇航员送回月球,并在那里建立永久性存在。如果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预测准确,那么未来四年内,第一次载人火星任务就可能成行。

然而,太空旅行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宇宙辐射会导致DNA突变,增加患癌风险并引起其他疾病;微重力会导致视力问题、免疫系统减弱以及肌肉和骨骼流失。沃特林指出,与繁殖相比,这些问题更为紧迫,需要优先解决。

若山教授的研究意义

尽管如此,若山教授认为他的研究对于人类在太空长期居住至关重要。他指出,精子和卵子中受损的DNA可能会将基因异常遗传给下一代;在没有重力的情况下,受精卵可能无法正常发育。“神经系统的形成和四肢的发育……我们不知道这在没有上下之分的微重力环境下是否会正常发生,”他说。

他还补充说,这项工作可以复制并应用于其他物种,这对于将宠物狗和牲畜等动物运送到其他星球可能会有所帮助。他计划继续研究小鼠,他的IVF项目已被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接受,但用于完成IVF的设备仍在研发中。他希望该设备能在两年内准备好发射到国际空间站。

若山教授希望他的实验能够帮助阐明人类是否能在太空的恶劣环境中正常繁殖和发育。“如果我们能证实这一点,这将带来保证,”若山教授说。“如果它行不通,我们需要了解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17/32620.shtml

Like (0)
睿鸿在线睿鸿在线
Previous 2024年12月17日 下午6:11
Next 2024年12月17日 下午6:1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