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研究生录取体系中,推免制度已成为高校和学生间微妙博弈的舞台,一场场“猫捉耗子”般的角逐正在上演。
“鸽”来“鸽”去,你追我赶
所谓“鸽”,指的是学生在获得多个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后,最终选择违背承诺,前往其他学校报到。近几年来,高校和学生之间“互鸽”“互海”的现象十分普遍。
高校为了保障生源质量,采取超额发放录取通知书的方式,以确保录取率。学生则为了寻求最优录取选择,尽可能多地参加夏令营和预推免,拿到多个offer后比较再决定去向。这种双向的“竞优”模式,加剧了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危机。
高校的无奈与学生的心机
高校被“鸽”后,损失相对较小,但学生被“鸽”的后果却可能十分严重。这使得舆论一边倒地“袒护”学生,认为学生在保研中尽量多拿offer是合理的。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逐渐学会了“甜言蜜语”和“信誓旦旦”的技巧,以保住手上的offer。一年一度的推免,变成了高校和学生的“表演攻防战”,令人唏嘘。
信任危机背后的系统漏洞
推免制度的推广和扩展的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但也的确存在系统上的漏洞。虽然教育部赋予了学生完全的自主报考权,但却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高校和学生为了各自的利益,频繁违约,造成了信任危机。
专家指出,夏令营和预推免并未纳入国家统一的推免制度管理体系,人为操作的空间较大,导致双方的不确定性加大。
破局之道——回归诚信
针对保研“猫捉耗子”游戏,相关部门建议将夏令营和预推免纳入国家统一的推免制度管理体系,增强提前选拔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减少双方的不确定性。
同时,高校和学生双方都应该更加重视诚信。高校应该规范招生流程,提高考核的透明度和公平性,避免人为操作和暗箱操作。学生应该理性选择,尊重承诺,避免过度“海” offer。
总之,只有回归推免制度的初衷,让师生之间的选择更加透明、公平,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双方在互信困境中的焦虑和负担,真正实现双赢的良性循环。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1/13/72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