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宠儿到“黑名单”:PPP催收记
导言
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曾作为地方政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利器,一度炙手可热。然而,随着PPP建设的高峰期过去,运营期的到来,不少PPP项目公司却遭遇了地方政府支付困难的难题,催款过程艰难,甚至被列入“黑名单”。
讨债难
一家华东投资建设公司运营着几十个PPP项目,总投资高达350亿元。2020年以来,部分地方政府无法履行支付责任,导致公司积累了30亿元的欠款。
该公司派出的PPP业务负责人多次上门催款,却连政府大门都进不去,更别说见到地方领导了。政府财务部门认定欠款事实,但“双手一摊,就是没钱”。
项目难
不仅仅是讨债难,有些PPP项目甚至无法进入运营期。
该建设投资公司在西南某省的一个河道环境类PPP项目,迟迟无法完成验收。地方政府总是找各种理由暂缓支出责任,比如绩效考核未达标。
支出责任悬而未决
PPP项目主要通过政府付费、可行性缺口补贴和使用者付费三种方式获得收益。地方政府支付困难的根本原因,一是支付意愿不足,二是支付能力下降。
部分地方政府担心被“回头看”,决策效率低下。同时,项目收益过高或增长低于预期,也加大了财务压力。
项目公司承压
北方某PPP项目公司运营着一个16亿元的项目,近三年来,地方政府只支付了十分之一的费用。公司资金枯竭,半年没有发工资。
利息压力更是让公司喘不过气,与金融机构沟通展期也被告知需要地方政府牵头。该公司与地方政府沟通无果,仿佛“和空气过招”。
博弈与调解
地方政府的欠款压垮了PPP项目公司,也加大了公共服务面临的风险。一些项目被迫停摆,最终被政府收回运营。
地方政府也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支出责任。部分省市提出通过协商修改合作参数,重新签订PPP合同。
然而,行政诉讼、PPP仲裁和调解制度等解决PPP纠纷的途径都面临着困难。业内专家呼吁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借鉴其他案例,将相关方纳入谈判机制中。
结语
十年间,PPP模式曾助力公共服务改善,拉动经济投资。但随着运营期的到来,政府支付难题凸显,PPP项目公司面临巨大挑战。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博弈仍在进行中,PPP债务的化债思路尚未明确,寻找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迫在眉睫。PPP模式的未来发展,值得关注。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11/265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