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能否孕育“当世杜甫”

人工智能能否孕育“当世杜甫”

人工智能能否孕育“当世杜甫”?

在上海大学当代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诗歌与AI”工作坊上,诗人、学者们就人工智能与诗歌创作的关系及其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讨。

诗人曹僧分享了“新诗之歌”实验,利用人工智能音乐平台将新诗转化为声音艺术,旨在改变人们对新诗的印象。诗人杨铁军则从比较文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视角,指出人工智能本质上无法完全模拟人脑功能,但可能催生新的艺术样式。

一些学者表达了对人工智能取代诗人的担忧,认为诗歌创作的核心在于成为独特的创作者,是机器无法复制的。而另一些学者则肯定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辅助工具的作用,认为它可以协助完成特定主题的诗歌创作,但永远无法取代诗人的创作冲动。

与会者还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诗歌融合可能催生的新型文艺形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峰团队使用国产大模型创作了首部人工智能小说《天命使徒》。学者唐小林提出了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到诗歌教学的建议,认为这可以应对文科教育的转型。学者顾甦泳则从社会历史语境出发,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不可分,并提出了诗歌是否应该介入改变现实的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技术创新不应仅停留在文本生成层面,而应该探索如何与人类的创造力相结合,在保持诗歌艺术本质的同时,开拓新的表达维度。

那么,人工智能能否孕育“当世杜甫”?

诗人翟月琴表示,“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人类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类的语言,但它无法完全复制人类的情感和思考。因此,人工智能很难达到杜甫这样的高度。”

诗人朱春婷则认为,“人工智能或许无法创造出另一个杜甫,但它可能会催生出独特的、甚至超越杜甫的诗歌形式。当人工智能与人类诗人合作时,它可能会激发出新的灵感和可能性。因此,我们不应该害怕人工智能,而应该更加开放地探索它的潜力。”

最终,人工智能能否孕育“当世杜甫”,尚待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与诗歌的融合将为诗歌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为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新的可能。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10/24755.shtml

Like (0)
睿鸿在线睿鸿在线
Previous 2024年12月10日 下午4:22
Next 2024年12月10日 下午4:2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