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巴克斯特:诗歌与社会行动的交织与纠葛

詹姆斯·巴克斯特:诗歌与社会行动的交织与纠葛

詹姆斯·巴克斯特:诗歌与社会行动的交织与纠葛

在当代汉诗的舆论场中,一种常见的批评是诗歌未能有效地将文本与实践联系起来,而只停留在语言内部的消化。然而,新西兰诗人詹姆斯·巴克斯特(1926-1972)的作品表明,诗歌可以与社会行动融合,与其他知识领域产生联系,从而拓展诗歌的边界。

巴克斯特作为一名诗人、社会活动家和精神导师,将自己的文学教养与对社会公正的热情融为一体。他的早期作品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表现出对原初主题的热爱,如童年、祖先和地理。同时,他对毛利文化的兴趣和对新西兰人身份的探索,也为他带来了独特的视角。

巴克斯特相信诗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以诗歌和行动改变腐朽的社会。他反对非人化的权威,并致力于为贫困青年提供廉租房。他的社区活动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展现了他对毛利人处境的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然而,巴克斯特的社群实践也存在着偏差。他的社区活动逐渐失败,他本人的斗争也宣告结束。近年来,他作为精神导师的角色也受到质疑。这提醒我们,当社会活动与诗歌融合时,诗歌无用的那一面可能发挥出更深远的作用,将实践吸收进诗歌内部。

尽管如此,巴克斯特的浪漫主义倾向和对平等的强调,让他获得了广泛的声望。他不断与新西兰的文化依赖作斗争,主张毛利人有讲述自己故事的必要性,反对东方主义的阴影。同时,他也抨击社会不公,批判官僚主义、口头上信仰宗教的人和不愿意与穷人分享财富的富人。

在巴克斯特后期诗作《耶路撒冷十四行》和《秋之书》中,诗与社会行动的融合更加明显。诗中的主题涉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不再只是诗人孤独的自我。这些诗内化了社群网络,表现了不同行动者、宗教徒在社群中的生活、互动和发声。

巴克斯特想要在诗中寻求多重的声音,邀请读者加入话语共同体,与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密切相关。他通过对世界体悟的参与,产生了美学愉悦,而不是通过局外人的观看。

然而,巴克斯特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也体现在他的个人生活和信仰中。他的天主教信仰让他的朋友们困惑,他们认为他对待宗教的态度是矛盾的,放荡不羁的行为模式让他布道时常常感到不情愿。巴克斯特本人也曾对宗教信仰产生动摇。

1972年,巴克斯特去世,引发了新西兰全国的哀悼。然而近年来的文献公开,揭示了他婚内强暴和对女性的恶劣行为,引发了公众重新审视这位诗人的遗产和形象。

巴克斯特的作品表明,诗歌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游戏或审美活动,它可以与社会行动融合,对社会问题产生影响。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即使是那些创作出杰作的作家,也可能存在着重大缺陷。对巴克斯特作品的批判性审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他留下的复杂遗产,并思考诗歌与社会行动的交织与纠葛。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10/24288.shtml

Like (0)
睿鸿在线睿鸿在线
Previous 2024年12月10日 上午12:28
Next 2024年12月10日 上午12: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