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抢券趋之若鹜 弊大于利
近日,受多重因素共振,债市再度出现了机构扎堆抢配长期国债等券种的现象,其中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尤为引人注目。作为国债收益率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有着广泛影响。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金融机构扎堆抢配债券有诸多主客观原因,包括今年以来市场上缺乏安全高收益资产、年末各大金融机构为“开门红”提前储备资产,以及同业活期存款利率下调、对公存款服务协议引入“利率调整兜底条款”等。
然而,结合当前的经济基本面、监管导向、配置长期国债的性价比等视角综合来看,金融机构持续扎堆“抢券”潜藏风险,并不利于行业的稳健发展。
与经济基本面不符
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当市场预期经济长期保持较低增速时,投资者往往通过配置长期国债提前“锁定”较高收益率,这会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进一步走低。
但当前我国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长期国债等券种收益率持续走低。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我国经济市场广阔、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加上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宏观经济出现诸多积极变化,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上升。
监管部门已提示风险
为了遏制羊群效应导致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单边下行,避免可能潜藏的系统性风险,央行今年已多次提示风险。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提到,6月下旬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2.2%关口,创20年来新低,已明显偏离合理中枢水平,不断累积金融风险。7月1日,央行宣布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必要时将择机在公开市场卖出,平衡债市供求,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
而截至12月5日收盘,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低于2%。后续监管部门若出于防风险目的增加债市供给,或采取其他必要的监管措施,都将对债市走势形成重要影响。
不利于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不少金融机构抢配债券是为稳定投资收益率,提升盈利能力。但扎堆抢配债券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配置型机构买入长期国债等券种后,普遍会持有到期。当下长期国债等主要券种的收益率在2%左右徘徊,买入这类资产并不能有效提升投资业绩,如果负债端成本高于2%,还可能引发利差损等风险。
而交易型机构买入长期国债等券种的主要目的是赚取买卖价差。但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跌破2%,与政策利率的利差已低于50个基点,持续下行的空间相对有限。加上近期其他券种的收益率与政策利率的利差也在持续缩窄,赚取差价甚至加杠杆赚取差价的行为性价比较低,且还要面对市场反转的风险。
合理把握配置节奏
值得说明的是,金融机构配置债券是必然选择。但宜在综合研判宏观经济走势、监管导向、投资性价比等的基础上,合理把握配置的时机和节奏,避免羊群效应引发风险。
从长远来看,金融机构也要持续提升优质资产的挖掘能力,不断优化资产配置格局,避免对单一资产形成严重依赖。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09/242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