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生物科技行业不断发展,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上正扮演着 increasingly pivotal role,为 struggling 美股生物科技公司注入新生力量。近年来,随着国内 License-out 交易的增多,引人注目的不仅是跨国药企 (MNC) 的积极参与,海外生物科技公司的身影也逐渐增多。
例如,美股生物科技公司 Aclaris 在今年 11 月底股价大幅上涨一倍以上,市值超过 3 亿美元。然而,仅仅 20 多天前,其市值还不到 1 亿美元,这意味着一个月内上涨了 3 倍。推动股价暴涨的正是 Aclaris 于 11 月 18 日发布的公告,宣布引进博奥信生物的两款抗体药物的全球权益(不包括中国区),这两款抗体分别是 TSLP 单抗和 TSLP/IL4R 双抗。根据公告,Aclaris 将支付 3000 万美元首付款、约 20% 的公司股份、1000 万美元研发费用报销以及约 9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Aclaris 的发展轨迹是许多海外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的缩影。尽管成立超过 10 年,但 Aclaris 在 2023 年经历了重大挫折,其核心管线口服 MK2 抑制剂 ATI-450,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 2b 期研究宣告失败,主要终点以及任何次要终点均未达到。消息公布后,公司股价当日暴跌 86% 并持续走低。
虽然 Aclaris 还有另外两个处于早期的候选药物,但市场并不抱有期望。截至今年 9 月底,Aclaris 持有现金和国债总额约 1.7 亿美元,并且预计今年亏损达 5000 万美元。也就是说,Aclaris 将其仅有的筹码押注在博奥信这两款单抗上。此次交易不仅让 Aclaris 的股价大幅回升,还完成了 8000 万美元的私募配售,同时还迎来了新的管理层。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 Instil Bio。这家原本是 TIL 领域的明星生物科技公司,但随着核心管线的失败,股价一路从 20 多美元的高位跌至不足 1 美元,到 2023年底,市值仅 8000 万美元。根据今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公司流动资产仅有 1.61 亿美元。到了 7 月,为了产生现金流,Instil Bio 还将一处生产基地租给了阿斯利康。
就在山穷水尽之时,8 月份,Instil Bio 宣布从宜明昂科以 5000 万美元预付款、近期里程碑(其中预付款 1000 万美元)和总金额不超过 21 亿美元里程碑款项以及个位数至低双位数比例的销售分成为代价,引进 PD-L1/VEGF 双抗、CTLA-4 抗体在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权益。
基于 PD-1/VEGF 双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Instil Bio 的股价一度从引进管线时的 12 美元疯涨至 92 美元,极大缓解了这家濒临破产公司的经营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创新药不仅助力美股生物科技公司重获新生,甚至还帮助一些公司成功 IPO。例如,今年 6 月,美国生物科技公司 Alumis 顺利敲钟,凭借此次 IPO,Alumis 成功募资近 3 亿美元,是美股生物医药行业今年规模较大的一个 IPO。Alumis 的核心管线 ESK-001 正是来自中国药企海思科。
事实上,早在 Alumis 之前,从康方引入管线的 Summit 以及引入艾力斯伏美替尼的 Arrivent 也都依靠中国管线咸鱼翻身。
究其原因,海外生物科技公司选择中国管线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 融资需求:海外生物科技公司往往资金有限,因此他们需要选择那些能够帮助他们快速融资的项目。中国创新药管线由于其市场认可度高,因此成为他们融资的重要目标。
2. 差异化创新: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在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使得他们的管线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和创新性。
3. 成熟的临床数据:中国创新药管线往往具有成熟的临床数据,这降低了海外生物科技公司投资的风险。
4.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对生物科技产业的支持政策吸引了许多海外生物科技公司来华投资。
5. 成本优势: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和药物开发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吸引海外生物科技公司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中国创新药管线被海外生物科技公司“倒卖”赚差价的情况也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对此,专家表示,这反映出中国生物科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产业链不完善等。
因此,中国生物科技产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核心技术竞争力,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才能真正实现从“原料供应商”向“创新引擎”的转变。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09/238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