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量全球领跑:中国如何登顶世界之巅?
2023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非遗,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立法护航,提供法治保障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非遗相关立法,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有力保障。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为非遗保护传承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后,多地陆续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法规,如《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进一步细化了非遗保护措施。
完善体系,构建保护网络
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人制度、区域性整体保护等机制。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0万余项。同时,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人。
此外,国家推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将非遗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如贵州省黎平侗寨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福建省泉州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区等,有力地促进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创新传承,拓展传播渠道
为加大非遗传播力度,我国积极创新传承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各级政府支持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创作和展示空间。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线上非遗展示平台,让非遗项目走入千家万户。
此外,鼓励非遗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非遗产品开发、体验活动、旅游演出等形式,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增强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全民参与,凝聚文化共识
非遗保护传承是一项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国家广泛开展非遗宣传教育,通过学校课程、社会讲座、媒体报道等形式,增强公众对非遗的了解和认同感。
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参与非遗保护,拓展非遗传承渠道。各地成立了大量的非遗传承协会、保护中心和研究机构,为非遗传承提供民间力量。
中国非遗数量全球领跑并非偶然,而是国家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各方通力协作的结果。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09/237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