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拱桥传统技艺喜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2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殊荣标志着中国木拱桥传统技艺受到国际认可和保护,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木拱桥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起源于战国时期,成熟于宋代,以其精湛的技艺、坚固的结构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深刻理解为基础,采用原木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
这一技艺体系的实践活动在“主墨木匠”即总设计师的主持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主墨木匠集深厚的力学知识、丰富的木工经验和高超的建造技艺于一身,是木拱桥建造技艺的传承人。他们带领着石匠、混泥匠、编木匠等不同工种的匠人,共同打造出一座座精妙绝伦的木拱桥。
木拱桥主要流布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福建土楼式建筑分布较多,木拱桥是连接土楼群与外界的重要通道。浙江西部山地丘陵较多,木拱桥跨越河流溪涧,沟通着两岸的集镇村落。木拱桥不仅具有交通设施的基本功能,也具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
木拱桥上的廊屋是社区民众饮茶纳凉、聚会交流的地方,也是举行年节祭祀与祈福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场所。如每年端午、七夕等节日在木拱桥上举行祭祀祈福的“走桥”“祭桥”习俗,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木拱桥还是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它见证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和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这一技艺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此次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极大肯定和鼓励。它不仅彰显了这一技艺的杰出价值,也推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和弘扬。
保护和传承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木拱桥匠人的传承实践,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推广这一非遗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它的魅力。同时,我们要加强木拱桥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使其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交通、文化和社会功能。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它的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是中国的荣耀,也是世界的骄傲。它将激励我们更加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08/235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