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供应商讨债录:谁欠下了供应商们的钱?
在中国汽车行业寒冬持续的背景下,不少车企陷入资金短缺的泥潭。为维持自身生存,车企们将压力逐级向下传递,向供应商索取巨额费用,导致供应链上的企业不堪重负。
账期拉长,供应商资金链断裂
近几年,车企以市场优势为由,不断延迟向供应商支付应付款项,以便获得无息贷款,缓解资金压力。据彭博社数据显示,深圳总部车企2023年向供应商付款需275天,而2022年和2021年仅为219天和198天。上海总部车企2023年付款周期更是长达295天,远高于2022年的247天和2021年的197天。
个别车企甚至以承兑汇票的方式支付供应商货款,导致供应商真正拿到款项时,往往已过了一年时间。账期的大幅拉长给供应商带来沉重负担,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不断增加。
降价内卷,供应商利润空间受挤压
除了拉长账期,车企还不断向供应商施压,要求降价。比亚迪近日向森萨塔公司提出,要求其所供货产品从2025年1月1日起降价10%。此举引发森萨塔强烈反应,指责比亚迪“违背商业伦理”。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上汽大通等车企身上。上汽大通要求供应商降本10%,称将通过紧密合作开发更具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然而,在车企的压迫下,供应商利润空间不断受挤压,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
频频降价,供应链稳定性受损
车企的压价内卷除了影响供应商利润,还损害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供应商在巨大成本压力下,为维持运营,不得不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如减少人员配置、放宽质量标准、外包无利产品等。
此类做法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工人权益受损。一旦引发质量危机,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长此以往,整个产业链将陷入“偷工减料、剥削工人”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结语:兼顾企业生存与供应商利益
车企降低成本的目标值得肯定,但不能以牺牲供应商利益为代价。行业繁荣不应仅限于单一企业的成功,而应着眼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通过合作与共赢,共同壮大,才能确保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简单来说,汽车行业应形成良性循环:车企获得充足资金,供应商得到合理的利润,消费者享受优质的产品。若只顾自己吃肉,不给别人喝汤,最终只会损害整个产业链的利益,让所有人得不偿失。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05/215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