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协作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角逐愈发激烈。然而,这两大领域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内卷困境。
协作机器人市场已日趋成熟,国产化率接近90%,但外部环境导致需求收缩,内资客户对价格的导向过于明显。国产厂商为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降低售价,甚至低于产品的材料成本,引发了激烈的价格战。协作机器人的“内卷”本质上是产品同质化,技术革新乏力。
与此相反,人形机器人行业尚未形成规模化,但竞争同样硝烟弥漫。与协作机器人不同,人形机器人行业内卷并非体现在价格战上,而是集中在融资、品牌和供应商争夺上。各大企业竞相融资,包装品牌,寻求供应商支持,试图在市场中抢占先机。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仍需时日。目前,国内厂商更擅长硬件,但在模型与系统开发方面存在欠缺,欧美厂商则将重心放在软件和模型上。人形机器人能力的提升有赖于软件能力的加强,而高质量场景数据集将成为落地的核心壁垒之一。
业内专家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未来存在收敛趋势。随着海外落地进展,中国厂商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国内企业需明确定位,聚焦具体场景和落地应用,避免无节制的扩张。此外,机器人行业本质上是一场软件竞赛,企业需重视技术创新、自研能力和资源整合,避开同质化竞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协作机器人的价格战已拉开帷幕。一台协作机械臂的售价已低于2万元,一些企业甚至不惜亏本销售。这股内卷风潮不仅损害了产品质量和行业创新能力,也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
面对价格战的冲击,部分协作机器人企业已选择“外逃求生”。一些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东南亚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地区,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也有企业寻求海外融资,希望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
协作机器人的外逃折射出国内机器人行业内卷的困境。价格战不断加剧,迫使企业不断降低利润底线,甚至亏本销售。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企业创新动力受挫,行业发展难以持续。
专家指出,机器人行业应回归产品本身,重视品牌打造和服务提升。企业需摆脱同质化竞争陷阱,探索差异化发展之路,注重技术创新和用户价值。只有如此,中国机器人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04/209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