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田野两周:第六届田野班综述

浙南田野两周:第六届田野班综述

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鼎力支持下,由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组织的第六届浙南田野班于2024年8月4日至19日在浙江省青田县隆重举行。此次田野班汇聚了来自华东师大、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等众多高校的硕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展现了浙南田野班强大的学术吸引力和影响力。

田野班以“历史遗存调查与地方文献搜集”为宗旨,在历时两周的考察中,师生们深入青田县的3个街道办事处、5个镇、3个乡,共走访了79个行政村和16个自然村,对当地丰富的历史遗迹、珍贵民间文献和人文风情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为浙南区域的研究和地方历史文化的发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田野考察期间,师生们分为八组,分别对青田县鹤城街道、瓯南街道、油竹街道、温溪镇、东源镇、船寮镇、北山镇、山口镇、高市乡、方山乡和阜山乡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和访谈当地居民等方式,成功记录了各类历史建筑、民间文献和口述历史。

在历史建筑普查方面,本次田野班重点考察了祠堂、寺庙、教堂、民宅、桥梁和古村等。其中,祠堂作为乡村社会的核心公共空间,不仅象征着宗族信仰和精神,更是乡村历史文化的见证。寺庙则是反映乡村社会的重要历史建筑,在青田的寺庙普遍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且与“水”密切相关。教堂、传统民宅、古村和桥梁等历史建筑同样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在民间文献发掘方面,田野班深入青田县多个乡镇,成功发现了族谱、契约、祖宗画、日记和科仪书等大量珍稀民间文献。这些文献为揭示青田县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族脉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族谱作为宗族历史的重要载体,一直是田野考察中重点关注的对象。契约文书记录了当地村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交易、社会纷争和宗族事务的处理情况,科仪书是民间信仰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文献,为深入了解乡民信仰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线索。

在口述访谈方面,田野班共记录了200余名老人的口述历史。不论是老手工艺人、老村支书、老教师、老唱词人等群体,还是诸多更普通的“芸芸众生”,他们都留下了别人无法取代的独有记忆,成为田野中宝贵的“老师”。通过与受访者访谈,师生们深入了解了青田县的基本情况,村风民风,以及个体生命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为了及时交流白天田野考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发现,每晚田野班都会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由各组代表发言,对本组白天的考察成果和遇到的问题进行陈述。发言完毕后,由田野班的老师进行点评和回答疑惑。这样的分组讨论与个别发言形式,使得每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发现,同时也从其他小组和老师那里获得宝贵的反馈和建议。在研讨会上,各组代表首先就一天中最重要的发现、面临的问题与困难、可为其他组借鉴的经验进行汇报。然后由老师对其发言进行点评和回应,并提示学员思考发言中可以深入的主题。

两周的田野实践中,田野班成员发现了不少青田丰富历史遗存背后的诸多研究题目,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线索。例如,出身于阜山乡王费潭村的陈琪被誉为“中国近代博览会事业之第一人”,他的事迹和宗族联盟的构建过程值得深入研究。瓯江船民的故事同样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题目,他们的航运、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等问题可以从多方面展开探讨。此外,山口乡民的近代留洋史也引起了田野班成员的关注,这一议题与青田石雕的辉煌历程和华侨社群的起源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为期两周的田野考察圆满落幕,师生们收获了丰富的学习和研究素材,见证了田野考察作为一种学术实践方式,在连接理论与实践、过去与现在、本土与全球中的独特价值。这次田野班探索揭示了青田在浙南地区社会变迁中的独特路径与经验,也启示我们保持批判性思考,挖掘并传承地方文化的精髓。衷心感谢青田地方各级干部的大力支持与热情接待,以及受访者的真诚与耐心。他们的帮助和故事,将成为田野班学员们学术生涯中宝贵的财富与灵感源泉。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2/03/20584.shtml

Like (0)
睿鸿在线睿鸿在线
Previous 2024年12月3日 下午2:00
Next 2024年12月3日 下午2:1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