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急救网”构建:提升公众“会救”与“敢救”
在突如其来的意外和紧急情况下,往往需要专业且及时的医疗救护。然而,在救护人员到达现场之前,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可以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为伤病员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提高其生存率。因此,构建全民“急救网”,提升公众“会救”与“敢救”的能力,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
全民“急救网”的构建首先需要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各地政府、医疗机构和红十字会等组织应当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急救培训活动,向公众传授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溺水急救、AED使用等基础急救技能。通过多种渠道,如线上课程、线下培训、社区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扩大急救设备覆盖
除普及急救知识外,扩大急救设备的覆盖也是构建全民“急救网”的重要举措。在公共场所、学校、地铁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区域,应当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并对周边人员进行AED的使用培训。AED是一种便携式急救设备,能够在心脏骤停时对患者进行电击除颤,提高抢救成功率。
整合急救资源
构建全民“急救网”还需要整合急救资源,建立高效协调的急救机制。各地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建立统一的急救调度平台,将120急救电话、急救志愿者、配备AED的公共场所等资源纳入平台管理。当发生紧急情况时,调度平台能够快速定位伤病员位置,调度急救车辆并通知附近的急救志愿者赶赴现场,同时引导路人使用AED进行紧急救护。
营造“敢救”氛围
除了“会救”以外,公众“敢救”也是构建全民“急救网”的关键。对于因施救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形,民法典第184条“好人条款”规定,实施救助的行为人,在急迫情况下采取必要且合理的救助措施,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文为施救者提供了法律保障,鼓励公众在紧急情况下见义勇为,实施救助。
加强法律保护
为了进一步保障施救者的合法权益和救助行为的顺利进行,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施救者的权利和义务,对不法侵害施救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强惩处力度。通过健全的法治环境,为施救者提供全方位保障,消除其顾虑,鼓励更多的公众积极参与急救。
构建全民“急救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普及急救知识、扩大急救设备覆盖、整合急救资源、营造“敢救”氛围、加强法律保护等措施,提升公众“会救”与“敢救”的能力,让每一个公民都能成为急救领域的“守门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1/29/182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