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心理疾病的真实面纱:拥抱情绪的波动

揭开心理疾病的真实面纱:拥抱情绪的波动

近几年,心理疾病的关注度逐渐升温,抑郁症、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等术语频频出现在网络讨论中。然而,大多数人对心理疾病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表浅层面,缺乏科学的理解。

在公众视野中,心理疾病常常被误解为“脑子有问题”“无法沟通”的代名词。有人认为心理疾病是当事人的矫情或胡思乱想导致的,甚至流传着“上工地搬砖三个月,什么心理疾病都好了”的偏见言论。

这种充满偏见的舆论环境下,心理疾病患者往往背负着病耻感。他们自责于当下的痛苦,同时又担心受到歧视,不愿向外界求助。这不仅延缓了他们接受治疗的时机,更会加重心理疾病的症状,将他们推向更深的痛苦深渊。

消除对心理疾病的偏见,是真正帮助患者的关键。B站近期推出的心理类医疗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正是为此作出的尝试。

该纪录片由B站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合作,每集深入跟踪1到2位心理疾病患者,真实呈现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家人和精神科医生的交流互动,试图扭转公众对心理疾病的刻板印象。

片中受访者之一李悠扬患有幻听、幻觉和自伤冲动,不得不休学在家。然而,她对自我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幻觉和杂念并非现实,并尽力控制自己不被它们操控。即使在与母亲发生冲突时,她也能优先控制情绪,照顾母亲的感受。

如果没有事先告知她的病情,单从与父母的沟通中,观众可能会认为她是一个同理心强、情绪稳定的女孩。她对心理疾病的反思令人动容:如果自己骨折了,人们会理解她的痛苦,主动关心和照顾;但心理疾病却会被视为“想多了”“没事找事”,无法理解为什么患者无法正常生活。

另一位受访者雯雯是一位仅有11岁的厌食症患者,却表现出了惊人的表达能力、认知能力和共情能力。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通过不吃饭的方式表达抗议,抗议父亲的无节制抽烟和与母亲的争吵。她熟读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学著作,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雯雯的经历让人震惊:一个小学生却有着远超成年人的逻辑思维和洞察力。通过她的例子,纪录片引出了一个对大众陌生的概念:系统视角看待心理疾病。

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生活在由他人组成的系统中,既受到系统的影响,也时刻影响着系统。当系统原有的稳定状态被打破,某些成员可能会感到不适,并试图通过心理疾病来维持稳定。

如雯雯会通过迎合父亲来阻止父母争吵升级;当她发现父母已经走向离婚,普通手段无法挽回时,她可能会用厌食症这种极端手段来阻止离婚。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雯雯是装病或疾病是假装的,厌食症的症状是真实的。也不意味着父母的离婚是厌食症的唯一原因,心理疾病的成因往往是复杂的。

系统视角解释的是为什么某些心理疾病会长期维持下去。理解了这一点,医生就能更有效地进行治疗,减少复发的可能。

当然,并非所有心理疾病都是维持系统稳定的手段。纪录片也展现了更常见的另一种情况:生活在一个不断受到压迫的系统中,个体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

受访者之一从小生活在喜怒无常的家庭中,因一句英语没说好,母亲便用剪刀剪碎了她的心爱的娃娃;另一位遭受巨大学习压力的高中生,教室前后都装有摄像头,自习时连头都不许抬;还有人被996甚至007的工作掏空了精神,客户不断修改要求,甚至在周末提出推倒重做的要求。

这些让人感同身受的经历,难怪有网友在弹幕中感慨:换我在这种环境里我也得生病。

对普通人而言,多了解系统对心理疾病的影响,就能对患者多一份理解和接纳,认识到心理疾病患者并非难以理解的异类。而对患者本人而言,从系统视角看待心理疾病,也能大大减轻他们的病耻感,认识到自己的痛苦并非源于个人过错,更愿意向他人求助,积极配合治疗。

纪录片还展现了心理疾病的科学治疗过程:寻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做诊断,遵医嘱坚持服药,有条件的话可以找心理咨询师作为辅助。

精神科医生可以开诊断书和处方药,心理咨询师则通过谈话的方式帮助患者应对情绪问题。

纪录片的一个遗憾是对于“治疗过程”的呈现还不够充分,有些地方给人一种“患者吃了药、接受了咨询立马就好了”的误解。事实上,心理治疗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但纪录片碍于篇幅和侧重点,无法完整展现这一过程。受访者懿宸在B站的留言弥补了这一部分,为观众呈现了心理治疗的真实历程。

消除心理疾病的偏见,让患者不再背负病耻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心理疾病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尊重心理疾病患者的感受,并陪伴他们走出心灵的困境。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1/25/16243.shtml

Like (0)
睿鸿在线睿鸿在线
Previous 2024年11月25日 下午7:19
Next 2024年11月25日 下午7:3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