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行业中,特斯拉和比亚迪的好业绩非常明显
在电动化转型和智能化进程的推动下,汽车行业正经历百年一遇的大变革,特斯拉和比亚迪(BYD)等先行者的表现突出,而各大传统车企的“阵痛”随之而来。震源地是占全球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中国……
随着电动汽车(EV)转型的推进,特斯拉和比亚迪(BYD)等先行者的表现突出,而后发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则面临业绩下滑的困境。在2024年7月至9月的全球主要11家车企的财报中,只有特斯拉和比亚迪实现了最终利润的增长,丰田、大众等9家车企则出现了利润下滑。成本不断上升的EV转型“阵痛”在后发车企中开始显现。
新老车企业绩差异显著
车企的业绩中,比亚迪和特斯拉的出色表现尤为突出。
“尽管竞争环境极为严峻,我们依然实现了盈利”,在7月至9月的财报发布会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自豪地表示。与之相对,大众的首席财务官(CFO)阿尔诺·安特里茨则表示:“我们的业绩反映了艰难的市场环境,必须大幅削减成本并提升效率”。
通过对全球主要11家车企的财报分析,先行的EV转型企业表现强劲,而后发车企普遍遭遇减益,且业绩下滑的幅度尤为明显。
尽管丰田的最终利润仍位居榜首,但其盈利额为5737亿日元,同比下降了55%。本田则下降61%,利润仅为1000亿日元,日产则出现了93亿日元的最终亏损。大众的利润下降了69%,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的“德国三强”也出现了超过50%的利润下滑。
美国的福特汽车亏损26%,而通用汽车受益于大型车的销售略有下降。
在以发动机车为主的传统车企表现低迷的背景下,特斯拉和比亚迪依靠EV的先行优势分别实现了17%和11%的增长。每辆车的利润方面,特斯拉以69万日元领先奔驰(47万日元),与丰田(20万日元)相比,差距超过三倍。
激震中的中国:奔驰降价200万元
在中国,高端品牌奔驰也开始大幅度降价。
行业秩序开始动荡,而这一切的震源地正是占全球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中国。比亚迪的崛起开始抢占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
高级车的代表奔驰在中国也不得不大幅降价
力争成为“汽车强国”的中国,借助EV转型,积极扶持本土车企。根据英国调研公司全球数据(GlobalData)的统计,中国的新车需求中,EV的占比从2021年的10%增长到2024年的24%。包括插电混合动力车(PHV)、带发电机的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以及混合动力车(HV)等,电动化市场已经突破了20%。
在补贴政策的助力下,中国的电动化进程迅速推进,而传统燃油车的比重则从81%降至48%。
在中国,比亚迪成为了推动插电混动和EV普及的主要力量。在2024年7月至9月期间,比亚迪全球销量同比增长38%,达到了113万辆,其中EV增长了3%,达到44万辆,而PHV增长了76%,达到了68万辆。近90%的销量来自中国本土市场。
在全球销量上,比亚迪从去年同期的第8名跃升至全球第4,超越了福特、现代、本田和日产等车企。
比亚迪的员工人数已突破90万,从2023年底至今增加了约20万人。比亚迪正快速扩大生产能力和销量,预计其纯利润将达到约2400亿日元,超过了大众和本田等车企。
在比亚迪强劲表现影响下,欧洲和日本的传统车企遭遇了压力。与2022年同期相比,大众、奔驰的销量下降了约20%。日本车企丰田也下降20%,日产下降近50%,本田的降幅更是超过了50%。本田副社长青山真二在财报会上表示,“下降速度远超预期,必须承认这一点”。
对大众的打击重大。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比重曾一度占到全球的40%,如今已遭遇严峻挑战。为了应对困境,大众在德国国内至少关闭了三家工厂,并提出裁员数万人的重组计划。
根据当地的汽车行业信息网站报道,高端车的代表奔驰在中国部分车型的降价幅度高达10万元人民币,降幅接近20%。
美国库存激增1.4倍
日系车在最大盈利市场美国,除了热销的混合动力车(HV)外,其他车型的增长几乎停滞。
新冠疫情和半导体短缺导致的供应不足逐渐得到缓解,但当前库存激增的趋势愈加显著。为了减少库存,车企向4S点提供更多激励金,增加车贷优惠政策等激励措施。
根据美国研究公司Cox Automotive的数据显示,在2024年9月底,美国市场从入库到销售出去的库存天数达到了81天,比2023年8月的58天增加了40%。而每辆车的激励金则达到了3500美元(约50万元),比去年同月增长了50%。
未能及时推出混合动力车型的日产,库存天数达到了105天,激励金增至4500美元以上,最终导致亏损。而在混合动力车市场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丰田,库存天数为33天,激励金为1450美元。
特斯拉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排放信用收入以及扩展快速充电网络等,成功保持了盈利增长,净利润达到约3200亿日元,排名从去年的第7位跃升至全球第4,仅次于丰田、通用和现代。
百年变局的“阵痛”
随着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车企都面临着电动化投资的巨大压力。欧洲斯特兰蒂斯(Stellantis)CEO卡洛斯·塔瓦雷斯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电动化转型的长期化将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他认为传统燃油车与电动汽车双重投资将导致盈利能力下降。
丰田在美国推进的电池工厂
在电动化转型和智能化进程的推动下,汽车行业正经历百年一遇的大变革,各大车企的“阵痛”也随之而来。
在大幅增收不可能的环境下,EV的开发也容易被限制。
本田计划到2030年投入10万亿日元用于EV和软件开发,7至9月期间,研究开发费用就让本田的营业利润下降了529亿日元。除了欧美车企,现代也在未来十年内投入约13万亿日元用于转型投资。
通用汽车将EV皮卡工厂的投资推迟了两次,并重新审视了到2025年实现100万辆EV生产的目标。福特则决定重新审视大型EV的自有研发,转而聚焦小型车的EV投资。
根据QUICK FactSet的数据,2024年7至9月期间,全球11家车企的销售收入最终利润率为3.8%,相比去年同期的7.0%下降了超过3个百分点。但另一方面,能获取季度数据的丰田、大众、通用汽车等7家车企,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为5.6%,增加了1个百分点。
由于包括电池工厂在内的EV等设备投资,折旧费用也不断增加。从能够获得数据的10家车企来看,折旧费用相比3年前2021年7月至9月期间增长了30%。其中,大众的增幅尤为明显。在日本和美国,维持供应链的人工成本负担也在增加。
特斯拉是专注于EV的企业,比亚迪则是以电池制造为起点。这两家企业从一开始就没有以销售传统燃油车为目的,这是共同点。与传统的大型车企相比,特斯拉率先在EV领域进行了投资,比亚迪则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和EV上早早布局,并已进入收获期。能够集中投资EV,这也是特斯拉和比亚迪相对的竞争优势。
印度和SDV成未来希望
在EV需求呈现减速趋势的背景下,全球各地的增长预期各不相同。根据美国S&P全球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汽车销量预计将达到2932万辆,比2024年增长12.7%;而美国则预计为1606万辆,仅增长1.2%。
铃木汽车在印度展开攻势
在美国大选中胜利的特朗普表示,为了扩大美国的生产和促进就业,在选举战中就提出将进口关税提高10%至20%。如果各车企采取价格转嫁的方式,而非增加当地生产,这可能会导致美国市场销量的低迷。
包含对EV税收优惠的《通货膨胀抑制法案》(IRA)也可能会进行修改,因此中长期的需求趋势变得更加不确定。中国企业在美国的生产应对也备受关注。
摩根大通证券的岸本章认为,日系车企的短期业绩也存在不确定性,他表示:“美国(对EV)的相关法规应对,以及新兴市场需求的下行风险,都使得预测变得更加困难”。
除了中国外,其他新兴市场的增长也不容小觑。中国企业正在将国内的生产能力转向出口。日产汽车社长内田诚在11月7日的财报说明会上表示:“我们在东南亚、中东、中南美等地的业务也受到了影响”。
在日本车企的传统市场——东南亚,中国的比亚迪和上海汽车集团等企业正迅速进入。比亚迪7月在泰国开设了首个东南亚工厂,并计划在印尼这个镍矿生产国设立生产基地。
对于日本车企来说,与中国车企对抗的一个重要市场是印度。印度已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印度的汽车普及率较低,预计中长期内将迎来需求增长。
印度政府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加以限制,因此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的份额较小。据报道,2023年比亚迪的印度工厂投资计划因“安全保障问题”遭到拒绝。
自动驾驶等技术进步也成为重新构建商业模式的关键。与电器产业相似,汽车行业也在经历“笑脸曲线”现象,即附加价值和盈利能力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转移。
车辆软件正逐渐成为影响车辆功能的关键因素,软件定义汽车(SDV)市场正在扩展,各企业纷纷进行合作以开拓未来需求。丰田与NTT在10月底宣布将在预防交通事故方面开展人工智能(AI)开发合作。
在竞争轴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汽车制造商向出行企业转型也成为了企业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日经中文网”(ID:rijingzhongwenwang),作者:野口和弘、花田亮辅,制图:藤泽爱、奈须知子,编辑:星正道,36氪经授权发布。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1/25/161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