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文化价值学术论坛
2024年11月16日,“上海老城厢:空间与人文的历史回眸”学术论坛在上海社科会堂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指导,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上海市建筑学会联合主办,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海派建筑专委会和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承办。
论坛邀请了来自史志界、建筑规划界和文艺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老城厢的空间形态、历史沿革、人文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上海老城厢的历史空间形态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钟翀通过对历史图文的分析,揭示了上海老城厢在长期变迁中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持续性,以及相应形成的老城厢历史景观的微观肌理特征。
近代上海老城厢的市政建设
上海城市记忆空间研究院副理事长黄中浩梳理了近代史上上海老城厢市政工程管理机构建立和现代建设的重要举措,分析工程背后的行政组织、经济策略与实施细则,展现老城厢在近代史上的格局演变过程及原因。
老城厢水城风貌的记忆
原南市区有线电视台台长鲁克龄以他在老城厢70年的记忆,分享了老城厢曾经的高密度水路与桥梁构成的水城风貌,其格局仍然能在今日的城区中辨识。
老城厢城市地理空间分析
同济大学副教授李颖春运用“形态发生单元”方法,将城市空间理解为街道系统、用地特征、建筑肌理三个空间系统组成的形态复合体,识别出上海老城厢金家坊片区的三个历史层理,形成既不同于传统江南市镇,又有别于近代外国租界的生活空间特征。
家族史中的老城厢
同济大学副教授刘刚通过对黄瑞生家族几代人在老城厢的生活与空间塑造过程的挖掘与分析,呈现了家族参与塑造老城厢生活形态与空间肌理的历史过程,以及近代租界与老城厢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抗战时期老城厢的国际角色
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汪志星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南市难民区的倡议者、主持人、法国传教士饶家驹的历史事迹,展示了老城厢在国际事件中扮演过的特殊角色,以及其中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
保护与发展老城厢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诸大建强调了开埠后上海老城厢发展变化与租界的关联,以及作为水城老城厢不同于苏杭等江南水城的独特之处。
上海市黄浦区规划局副局长周弦分享了市、区各级政府在老城厢保护和民生改善的规划、实施情况及其未来工作目标。
同济大学副院长张鹏提出,历史研究如何更好地支撑保护实践,以及如何以老城厢为对象开展遗产保护教学。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宿新宝分析了老城厢保护与发展多方力量的不同关注点,建议围绕城市更新听取不同行业和背景专家更全面的建议,参考更多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在实现渐进式的可持续城市有机更新模式上做出探索。
摄影中的老城厢
中国摄影家协会原理事曹建国展示了20年来他在老城厢记录的120幅摄影作品,反映了老城厢的市井生活和人文风情。
论坛总结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姜复生指出,此次论坛是对老城厢城市空间以及历史价值的深度挖掘和重新审视,也是对上海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更深入的诠释。市方志办将继续支持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保护活动,为上海老城厢未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论坛的论题鲜明、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涵盖众多领域,充分展示了上海老城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老城厢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也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1/21/138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