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交融与城市变迁的时代语境下,“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 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于 2024 年 11 月 7 日至 10 日在上海社科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 30 余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 100 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文城市建设的路径与展望。
城市中国:文明互鉴与和谐共生
会议开幕式上,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权衡指出,上海研究中国城市,研究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人文城市研究要发挥思想优势,为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供人文内涵和思想力量。
上海市社联主席、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战以“城市更新如何诠释‘美’‘好’”为题作主旨演讲。他强调,城市更新需要在追求“好”的同时怀揣对“美”的向往,体现城市特质、传承历史文脉。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在视频致辞中提出,上海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 形象和中国的国际形象紧密相连,上海研究需要新的研究范式。他以个人研究体验为例,指出用一种“半玩票、半旅游、半个人”的文体,以写故事的方式来发现上海,是人文城市研究方法论的一次大胆尝试。
城市中国的建构:跨学科的城市研究
会议围绕“城市中国”“文明互鉴”“文学城市”“烟火城市”等 10 个主旨演讲单元展开。学者们从全球视野、历史文脉、理论瓶颈、现实问题等维度,对“人文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赵修义指出,城市建设面临再组织化的问题,如何把“人”变成“有组织的人”是未来城市研究的重要课题。《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提出,理想的城市要从理想的共同体开始,跨学科的人文城市研究应当通过“三扇窗户”观察城市中国,跨越“六座桥梁”探究人文城市的“八大问题”。
人文城市研究: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两个分论坛,围绕“文明互鉴视野下的媒介与都市美学”“人文江南、市民文化与都市现代性”两个主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复旦大学副教授施毅松在分论坛上指出,文明互鉴的媒介美学可以从媒体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融。同济大学教授刘晓都认为,人文江南研究需要注重区域性,关注江南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经验。
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成立
会议期间,“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正式成立,由 19 家高校和学术期刊共同发起。该共同体旨在团结中国学术界有志于人文城市研究的学人,共同推动中国人文城市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表示,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体现了上海政界、学界携手推进人文城市建设的决心和努力。共同体将深入推进“两个结合”,传承发展上海城市文脉,为奋力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贡献人文力量。
会议闭幕式上,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成员代表合影留念。与会学者纷纷表示,这次研讨会成果丰硕,开阔了视野,激发了灵感,期待共同体未来能够进一步推动人文城市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建设和谐宜居、充满人文温度的未来城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1/12/67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