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城市的灵魂: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学术研讨会
2024年11月8-9日,“文明互鉴与城市中国——2024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会堂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如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搭建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会议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城市”理念的提出,城市文化建设愈发受到重视。城市作为历史文化积淀的承载者,其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精神既是城市的根脉,也是城市发展的灵魂。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 heritage 往往面临着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
本次研讨会旨在检视中国人文城市研究的成果及不足,共同探讨如何在人文城市发展中实现文明互鉴、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如何推进和升华中国人文城市研究。
开幕式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权衡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指出,人文城市研究要发挥思想优势,为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提供人文内涵和思想力量。同时,要发挥跨学科研究的综合优势,构建一个聚焦未来城市发展的研究共同体。
上海市社联主席、上海市城市更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战作主旨演讲。他强调了城市更新的审美意蕴,指出城市更新要既体现中国特色,又体现上海特点,形成“上海范本”。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在致辞中表示,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对于推动“人民城市”建设,传承发展上海城市文脉,深化中国人文城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主旨演讲
本次研讨会共设置了10个主旨演讲单元,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30余家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发表了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原指出,谈论城市要基于深思熟虑的见解,既要游刃有余地谈论古代城市,也要深刻把握当下的中国城市。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提出“岗位意识”的概念,认为知识分子的岗位如何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人文建构的作用。
上海市文联主席孙甘露从文学的角度,探讨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秘密”。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强调了文明互鉴的重要性,认为基于自发秩序与自发理性的文明互鉴具有灿烂前景。
浙江大学教授黄旦指出,城市是由媒介运作而造就的,媒介既构成城市,也形成理解城市的范式。
北京师范大学院长沈湘平认为,城市文明新形态不仅要从人的存在体验的角度达致“美好”,而且必须是“智慧”的。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介绍了后工业化阶段,特大城市的空间治理方面的特征、问题与策略。
圆桌论坛
在主旨演讲之外,研讨会还设置了“褶子城市”“文学城市”“长程城市”等多个圆桌论坛,与会学者围绕特定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通过此次研讨会,学者们共同探索了人文城市研究的理论瓶颈和现实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中国人文城市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
本次研讨会由18家高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共同发起,旨在建立一个人文城市研究跨学科学术共同体。该共同体将团结中国学术界有志于人文城市研究的学人,共同推动和推进相关成果的发表与转化,为推进中国人文城市研究作出贡献。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1/09/55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