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内洋教授的《丸山真男的时代:大学·知识人·舆论界》一书,从同时代的舆论氛围把握丸山的思想形成,通过解读丸山的言论的知识社会学,或从社会史的方法来写战后日本论。
竹内认为丸山对战前日本知识人追随狂热的皇道意识形态程度低下的说法不成立,统计数据证明,1939年9月末,“帝国大学和高等学校的学生加入国家主义学生社团的比例不比私立大学和专业学校少”,且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不仅停留在纸面上,在实际行动中也大展身手。
本书另一个特点是,它非常精确地还原了战前日本的时代氛围。例如,在展示左翼思想盛行的时候,竹内引用了当年流行歌曲;在展示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日本教育的右翼化时,竹内引用了当年《国史》科目的考题。此外,在展示战后日本共产党分裂后学生的迷茫时,竹内引用了柴田翔的小说《别了,我们的生活》;在展示战后民主运动的娱乐性质时,竹内引用了石坂洋次郎的小说《那家伙和我》。
竹内洋教授分析的丸山在其时代的独特性被揭示了出来。1970年代以后,丸山开始遭到攻击,这是因为“东大教授一直是舆论界和高级批评界的主要作者”,他们的竞争对手“大学代表学术界,是正统文化的审查部门”,因而丸山的文化精英(贵族)主义态度引发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大众知识人”的集体愤慨。
但是,丸山保持沉默,不置一词,以表达冷漠与蔑视,认为他们不过是“对‘写文章’的大学学者有一种自卑情节”。丸山活跃的舆论界是一个布尔迪尔所谓的“文化领域”,它分为狭义文化生产场域和广义的文化生产场域,分别对应着纯文化和大众文化空间。丸山的政治活动,在二者之间起着一个桥梁的作用。
总之,竹内洋教授的《丸山真男的时代:大学·知识人·舆论界》一书,从同时代的舆论氛围把握丸山的思想形成,通过解读丸山的言论的知识社会学,或从社会史的方法来写战后日本论,为我们理解丸山真男的思想和时代提供了新的视角。
原创文章,作者:睿鸿在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ip.orihonor.com/2024/11/06/4334.shtml